與臺灣對比,大陸石材供過于求、產能過剩?
曾經的臺灣石材產業與大陸的石材產業有很明顯的區別,一直以來,似乎大陸都要占更大的優勢,例如在價格方面。
臺灣的石材產業始于民國50年代花蓮大濁水紅色大理石,而70年代前期花崗石著手入口供給國際所需,到了80年代,臺灣石材產業已在舞臺上占領一席之地。
對于大陸的經濟發展狀況,臺灣的媒體分析稱是“產能過剩、供過于求”,這也是對產業經濟現況寫實的說法。這對石材產業的走勢而言,也是一種參考。
據臺灣《中國時報》10月8日的報道,10年前,同樣的建筑石材,大陸要比臺灣貴了2至3倍,但現在售價卻只有臺灣的一半。
為何價格差距如此之大,有分析認為是大陸樓市不景氣造成的,但也有分析認為這是過去大陸石材商見消費市場好,拚命囤貨,造成庫存過多后要降價拼現金的局勢。
大陸經濟的發展,曾經最風光的日本與臺灣的石材商,在七八年前就開始慢慢受到冷落了,因為那時候大陸石材商正不斷崛起。
當然,也要注意到的是,因大陸石材商需要的石材不像臺日商只挑品質好的部分,大陸石材商喜歡用掃貨方式包攬上中下等級的石材,這自然更加受到礦主的歡迎。另外一方面,大陸石材商大多都是拼命借錢擴張,造成庫存過多,一碰上房市不好,價格自然就下降。